中国山水画所呈相的图义,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。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话,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,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。山水画的缘起,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,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。
山水画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,我们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,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,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,还告知我们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,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、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。最有概括意义的是北宋年间郭熙的《林泉高致集》中的“三远说”。即《山水训》中指出的:“山有三远,自山下而仰山颠,谓之高远;自山前而窥山后,谓之深远;自近山而望远山,谓之平远。”若再考虑青绿与荆、董开立的凹凸笔墨法则,可以说一个具有独立意义中国画的透视原则已经形成,它即本书一再强调的整体连续的重叠透视。皴擦勾填法则、山石法则、树木法则、云水法则、建筑法则、色墨法则融入视错觉的空间法则中来,以重叠、凹凸等范畴诠释黑与白、疏与密、远与近、有与无、藏与露、浓与淡的古典含义。